众所周知,刘伯温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他就如周朝时期的姜子牙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国家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跟诸葛亮齐名股票操盘需要多少资金,号称天下第一能人,可是他却没有得到如前两人的丰厚待遇,一生的命运基本都毁在了自己神奇的预言之下。
民间广为流传刘伯温是诸葛孔明再世,他的智慧谋略几乎无人能及,不仅如此他还能预言明朝今后发生的事情,通晓今后五百年成为了他的“超能力”。他所著作的《烧饼歌》和《推背图》预测出了明朝的运势和今后几百年历史的走向,这些预言在民间被传的神乎其神,经过时间的验证多数预言都成真了,以至于统治者们对这些预言十分忌惮,并且下令将其封杀,不允许任何人私藏这些书籍,否则就要被杀头。
这两部著作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前期发生过最大的事就是明成祖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当上皇帝后迁都北京。据《推背图》的记载,这部著作的前几句就预言了这个重大的事件,可是并没有引起重视。
说起“靖难之役”就要提到明朝初期的家族割据。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在经过了一系列叛乱之后登上了皇位,这就使他对异性之人存在着颇多猜疑,尤其是当年建国的功臣们。于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和国家的稳定,他在执政期间多次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藩王,他想着让自己的子孙控制着江山,维持江山的稳定,想要王朝万年不倒。
展开剩余82%虽然这一政策让皇权稳定了不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藩王的势力逐步扩大,所有王侯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为此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囤积了大量士兵和物资,以备哪一天强抢皇权。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之后,深感周边局势不妙,虽然自己手握皇权但是又树立着众多威胁,于是他联合自己的几位重臣策划着削藩一事。
朱允炆削藩初期也得到了诸多进展,有几位藩王的势力得到了控制,可是削藩也引起了众多不满,最为嚣张的就是燕王朱棣,他不甘心于自己的地位渐渐被剥夺,于是他以祖训为幌子,打着歼灭判臣、为国靖难的旗号誓师出征,紧接着一场历时将近五年的叛乱就此开始了。
朱棣亲自率军南下,攻占了扬州、郑江等地,战争一直焦灼着,最终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当时南京城中有人主动打开城门投降燕国,士兵们杀进南京城,火烧皇宫,朱允炆不知而终。自此,朱棣开启了明朝新的纪元,不久后就决定迁都北京。
其实,这么重大的事件在刘伯温的《推背图》中被准确的预言了,这比朱棣称帝、迁都北京要早了几十年,对于靖难之役的预测刘伯温是这样记载的。文章中以对话的形式作为描述方式,朱元璋借对明朝今后的运势向刘伯温提问。
这一问一答中,“南方终灭北方终”是说现在的都城南京并不是久居之地,北方才是明朝最终的栖身之地,“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是说现在的太子虽然是嫡长子,但也要防范外族的侵犯,最后的“只恐燕子飞来”就指的是燕王朱棣,最终是他攻破了坚固的南京城。由此可见,刘伯温的预言真的成真了。
刘伯温不仅仅能够预言到未来发生的事情,在评定人才时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善于知人。朱元璋在决定宰相人选时有些犹豫,想要借鉴刘伯温的意见,朱元璋的人选是杨宪,但是刘伯温予以否定,他认为宰相的人选要能明辨是非,还要心如止水并且能包容他人,杨宪虽然有做宰相的才能,但是他没有上述的器量。
之后朱元璋又推荐汪广洋,刘伯温摇了摇头称汪广洋不仅没有必要的器量,甚至连才能也不足,两次碰壁后的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最佳人选胡惟庸,刘伯温再次否决,他认为让胡惟庸当宰相就如同让他驾车一般,车辕可能会被损坏,这三个人都不是最佳人选。
刘伯温的几次否决不仅让朱元璋颜面尽失,还让圣上龙颜大怒,之后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意见,让胡惟庸当了宰相。正如刘伯温预料,胡惟庸真的不是宰相之才,没过多久胡惟庸和朱元璋发生了巨大的矛盾,最后胡惟庸被朱元璋处死并连珠九族。
通过刘伯温的神奇预言和识人的慧眼我们看到了他充满了神奇色彩,虽然从建国到后来朱元璋执政,刘伯温鞠躬尽瘁地为皇帝和明朝做着诸多贡献,但刘伯温在朝中为官时充满了小心和不愉快。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的性格所致,朱元璋一直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当上皇帝之后对身边的功臣们赶尽杀绝,尤其是那些功劳大过自己的臣子。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刘伯温异常的小心谨慎,他吸取了那些功臣们的教训,在立下功绩之后绝不张扬,低调行事。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开始对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们封官加爵,刘伯温当时被封为诚意伯,按照当时的官员制度,刘伯温的爵位已经很高了。可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刘伯温仅仅当了一年官就辞去了职务,准备告老还乡隐居起来,今后再也不过问朝中的大事小事。
隐居时期的刘伯温更加小心谨慎,他在村中装作一个不识字的农夫,并且从来不和当地的官员衙役来往,刘伯温每天除了喝酒下棋,从来不关心外界发生的事情,也不和别人炫耀自己从前的丰功伟业,也不提及自己和朱元璋的深厚交情。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官员知道了他的身份,当地的官员多次请求要见刘伯温,但是刘伯温为了避免麻烦,屡次拒绝这些官员的请求。最后这些官员在实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假扮成老百姓去他家中求见,不过刘伯温慧眼识人,他猜出了这个求见之人就是知县,惊慌之中他站起身来称自己只是一介草民,有礼地将知县送出了家门,再也不接见任何人。
如此小心谨慎的刘伯温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朱元璋的魔爪,虽然他已经离开朝廷不再为官,但还是因为朝中之事牵连了自己。刘伯温在家中时,发觉当时的福建和浙江的交界处,有一个叫谈洋的小地方,虽然不起眼但是这个地方地势险要而且十分偏僻,刘伯温觉得这是个奸人栖身的好地方,他担心这些人会对周边地区造成威胁。
于是他派自己的儿子刘涟去京城上报这个情况,刘伯温意求让朝廷在谈洋这个地方设立一个负责巡查警戒的机构,防止奸人作乱、维持当地民众的安全。可是刘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本应该通过中书省,让宰相向皇上上书建议此事,可是刘涟居然跳过了这一程序,直接向皇上奏疏陈述此事。
刘涟干的这件事违反了当时朝中的规定,还引起了胡惟庸的嫉妒之心,他不想让刘伯温再立大功。于是,胡惟庸向皇上诬陷刘伯温,说他是想霸占谈洋这个地方,今后留作自己的墓地,可是当地的百姓们不愿意,他就想让朝廷在此地建立机构,用来赶走当地的百姓,然后造福自己。
紧接着胡惟庸率领中书省众人想要抓捕刘伯温,借此让刘伯温“享受”下牢狱之灾,眼看着一场针对刘伯温的轩然大波就要兴起了。机智的刘伯温虽然当时患重病,但是他拖着病患之身来到朝中亲自向皇上认错,于是朱元璋就不再追究下去了。
这件事之后朱元璋表面上看似放过了刘伯温,其实朱元璋还是心怀不满,在一次祭祀仪式之后,皇帝下令将祭祀用的肉分给了在场的大臣,刘伯温既没有参加仪式而且还在家并不是当朝官员,但他却接受了肉,这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朱元璋借此事严肃处理了刘伯温,还扣除了他一个月的俸禄。
这件事没过多久,刘伯温又遭到了陷害,这次是谋反之罪,在奸臣的建议之下,朱元璋让太医送给刘伯温一杯毒药。刘伯温当然也知情,无可奈何之下喝下毒药,就此去世了。
临终之前股票操盘需要多少资金,他命令后人将自己之前著作的书籍全部封存起来上交给朝廷,并要求自己的子孙坚决不能学习这些东西,将来做一个普通人就好,可见刘伯温真是深受宦官生涯的迫害。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