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潮中的“名人效应”与历史科学的真实性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争论评说
【作者:朱大渭】
在白宫的日子中,莱温斯基的心理学背景为她赢得了不少同事的尊重。然而,她在遇见比尔·克林顿总统后,很快便深深陷入了对他的迷恋。克林顿的成熟魅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使她认为他是理想的伴侣。尽管白宫有数百名工作人员,实习生莱温斯基鲜少有机会接触到总统,但她通过创造“偶遇”的机会来增加两人的互动。
【人民日报 1996-07-20第6版 学术动态 】
在商潮中出现“名人效应”后,各地名人之争愈演愈烈,使中外游人无所适从。这里以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为例,略抒浅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伟大国家,历史上有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历史名人的出生地及其一生活动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以供后人瞻仰。但由于名胜古迹,或来源于正史,或出自野史,或见于笔记小说,或根据民间传说,因而必然有真有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借名人遗迹开发旅游业,以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出现了所谓“名人效应”。名人遗迹既然有真有假,这就出现了“名人效应”与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无论名胜古迹是真是假,各地都可以利用其搞旅游,使其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名人效应”又牵涉到历史的真实性,如果从历史真实来要求,那就属于历史科学研究的范畴,就必须实事求是,讲信史。这里有一个科学态度问题,不容许真假不分,是非不明。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在随着商潮翻滚愈演愈烈的名人争夺战中,应当维护历史的尊严。也就是说,我们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以及利用名人及其遗迹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都必须坚持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因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具有科学价值,也才具有说服力。可以说,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包括史事和历史规律)理解得越准确越深刻,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就越高,它为现实和未来美好前途的斗争,更具有自觉性,更充满信心。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有南阳邓县隆中(属今襄樊市)说,有南阳郡治宛县(今南阳市)说,究竟谁正确呢?以历史真实而论,无疑是前者。仅在诸葛亮死后300余年内,记述他躬耕邓县隆中有重要资料为证。如王隐《蜀记》说:“晋永兴(304—306年)中,镇南将军(驻襄阳)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外,《晋书·李密传》、《晋书·习凿齿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古籍都明确指出,诸葛亮躬耕地只有一处,即邓县隆中,而无任何疑点。所以,《通鉴》据此断定说:“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应当注意,上述资料以王隐《蜀记》撰写最早,《蜀记》资料实为王隐父铨所搜集。据证实,王铨从25岁搜集整理《蜀记》材料时,离诸葛亮躬耕隆中只有65年,离诸葛亮死只有38年。而且王氏父子皆为史学名家,他们的记载最具有权威性。习凿齿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又是襄阳人,襄阳离邓县隆中只有10公里。他所活动的时代,离诸葛亮死只有100余年,其记述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为家乡近代史事。《汉晋春秋》所记也最有说服力。郦道元参阅他们的资料,又经过实地考察,再次追述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的史实,可谓证据确凿充分,毋庸置疑。
再从当时荆州政治军事形势,以及诸葛亮躬耕时所结交的亲友来考察。诸葛亮在隆中躬耕10年(建安2年至12年)时期,荆州牧刘表所控制的以襄阳为中心的地区,政治军事形势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况且襄阳地区为“水陆之冲”,东西南北水陆交通极为方便,对全国政治军事信息很灵通,因而一大批文人学士聚集襄阳。诸葛亮在10年躬耕时期,结交了不少才高识广的师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庞统、马良,以及长辈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其中有的是襄阳人,有的在襄阳地区活动。他们的帮助和教诲,对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政治思想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从蜀国建国纲领《隆中对》的完整提出,充分证明了诸葛亮在邓县隆中10年,观察天下大势,并向师友学习研讨,使他在政治思想上已完全成熟。后来,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还亲切地回忆当年躬耕时的友人说:“昔交(崔)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徐)元直,勤见启诲”。可见,他们之间情谊之厚,以及诸葛亮受益之深。同时,诸葛亮的大姐嫁襄阳大族蒯祺为妻,二姐嫁庞德公之子山民为妻,他本人娶刘表内亲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诸葛亮躬耕时已同襄阳地区的刘表势力和其他名士,结成一种超过师友情谊的亲缘关系。他的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有长期在邓县隆中躬耕,离刘表荆州治所襄阳很近,才有可能形成。
诸葛亮躬耕时期,南阳郡治宛县的政治军事形势如何呢?从建安元年冬到四年冬,南阳宛县为张济张绣势力范围,其间建安二年春到三年四月,曹操连续三次征张绣,双方激战于南阳宛县和穰县一带。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后,从此南阳郡北部地区包括宛县在内,成为曹操的势力范围。诸葛亮叔父玄于建安二年携家带口到荆州依附老友刘表,自然应去刘表所统辖的政治环境安定、文人学士云集的襄阳,而绝对不会去兵荒马乱的南阳宛县。建安四年冬以后,诸葛亮更不会去他始终认为是主要政敌的曹操势力范围躬耕。而且南阳宛县离襄阳有120公里之遥,加上古代交通不便,步行大约要三天,往返需要六天。假如诸葛亮在南阳宛县躬耕,上述社会关系岂能建立?刘备建安七年以后退屯新野、樊城,又何能去政敌曹操辖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辅佐他呢?
诸葛亮躬耕隆中,前面我们只列举了少数重要资料,实际上从隋唐到明清还有大量文献有同样的记载。从西晋到元初约1000余年间,各类资料讲诸葛亮躬耕地,只有邓县隆中一说,别无他处。到了元代前期,南阳县志和府志开始出现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宛县的记载,随之便产生了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试想,如果诸葛亮确实躬耕南阳宛县,在1000余年漫长的岁月里,既不见文献只字提及,又无任何遗物保留,这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诸葛亮躬耕南阳宛县说,何以在元代出现呢?这可能同诸葛亮的地位上升有关。在宋以前,虽说“诸葛大名垂宇宙”,但一般评论他时,大致把他同管仲、萧何、曹参等名相相比。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南,与蜀汉相似,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们尊崇蜀汉,将诸葛亮提高到与实行儒家理想政治“王道”的夏、商、周三代名相傅说、姜太公相比。傅说辅商王武丁中兴,姜太公辅周武王灭商,建立起周朝。这样一来,诸葛亮在封建时代将相中的地位,可算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国历史上常有拉名人作本地人,或在本地活动以提高本地知名度的风气;恰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没有细讲在南阳郡邓县隆中,又可为人所利用。于是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就被南阳人看中了,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躬耕地。但在史学界都知道新的躬耕地是不真实的,所以在一切正规历史书中,都持诸葛亮躬耕邓县隆中说,而别无疑义。
国务院批准建设部、文化部公布襄樊(现襄阳市)为重点文化名城(国发[1986]104号文)及发布隆中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发[1994]4号文件)两个文件中,都明确地指出襄樊市(现襄阳市)古隆中为诸葛亮躬耕地,同时还附有史学界专家论证书,我本人曾参加论证工作。由此可见,史学界对诸葛亮躬耕地的共识,已为国务院有关领导作为决策的依据。
最后应当指出,作为诸葛亮躬耕的准确地点,必须辨析清楚,使其符合历史真实。但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襄樊和南阳两地武侯祠和其他有关文物,都是中华大地上闻名遐迩的文化遗产和游览胜地,都应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如果重此轻彼,或互争高下,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妥的。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朱大渭,男,汉族怎样找股票配资客户,1931年2月生,籍贯四川西充,研究员。1957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所工作,曾任隋唐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等职务。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称号。1991年退休。主要科研成果:独著《六朝史论》、《六朝史论续编》《朱大渭学术经典文集》;合著《武侯春秋》(上下册)、《诸葛亮大传》、《中国军事通史·两晋南北朝军事史》(获奖)、《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主编并撰写《中国农民战争史·魏晋南北朝卷》(获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魏晋南北朝卷》;主编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六卷本(获奖)、主编《中国全史》(百卷本)魏晋南北朝史部分的10卷、《历代开国皇帝传》(上下册)、《中国通史图说》等;合编《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上下册);发表学术论文《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获奖)、《中古汉人由跪坐到垂直高坐》(本文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历史系选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史优秀考据论文选》)、《北朝历代建置长城及其军事战略地位》(获奖)等数十篇。
发布于: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