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字重德,耶律阿保机八世孙,不但精于骑射,而且是辽朝唯一的契丹族进士。辽国被金兵灭亡之际,耶律大石率二百铁骑远赴西域,纵横在广袤无边的大漠上,竖起了复国的旗帜,建立了强大的西辽帝国。
晚清时,一个老人病重,将10几岁的儿子单独唤到耳前,轻声说:“我给你一幅画。切记,决不能示人,否则惹祸上身。”儿子将此画捂了60多年。谁知,在他83岁时,却违背了对父亲的承诺。
晚清时期,一位名叫张叔诚的老人,已是83岁高龄。一日,他独自在房中,从柜子深处取出一个尘封已久的木匣。打开匣盖,一幅画卷静静地躺在其中。张叔诚凝视着这幅画,眼中泛起了泪光,回想起60多年前,父亲的那番叮嘱犹在耳畔。
那是张叔诚10几岁时的一个夜晚,他的父亲张翼突然把他唤到床前,神情凝重地说:"叔诚,为父身染重病,怕是不久于人世了。这里有一幅画,是为父费尽心力得来的珍宝。但是,这画的来历不简单,切记不可示人,否则会给你惹来杀身之祸。"年幼的张叔诚虽然不解其中缘由,但看着父亲如此郑重其事,便连连点头答应。
原来,张叔诚的父亲张翼曾是晚清朝廷的重臣,先后担任总办路矿大臣、煤矿督办等要职。张翼位高权重,家财万贯,却唯独钟爱古董字画的收藏。他常年搜集珍品,积累了丰富的鉴赏经验。
一次,张翼在天津的旧书摊上闲逛,无意间瞥见一个英国士兵正在与摊主讨价还价,似乎要卖出一幅画作。张翼听到那士兵要价甚高,摊主不愿出手。张翼见状,上前恳请一观。待他把画轴展开,顿时惊喜万分。张翼凭多年的收藏经验,瞬间认出这是一件稀世之宝。只见画上盖有乾隆皇帝的"御书之宝"印章,心下已明了八九分。
当时正值圆明园被洗劫之后,大批宫中珍藏流落民间。画作又出自一个英国士兵之手。种种迹象表明,这必是宫中佚失的珍品。张翼当机立断,掏出50大洋买下这幅画,快步离去。
回到家中,张翼把画仔细端详一番,发现这是宋代大画家范宽的传世之作。可转念一想,皇家之物落入自己手中,倘若事情败露,身为朝廷命官,定会被治以大罪。想到此处,张翼不寒而栗,连忙把画收起,藏于密室之中。
直到弥留之际,张翼才决定把这个秘密托付给儿子张叔诚。他再三叮嘱,这画的存在绝不能让第三人知晓,否则灾祸必临。张叔诚虽年少,却也深知事关重大。自此,他谨遵父命,将这幅画妥善收藏,直至垂暮之年,未曾示人。
张叔诚恪守父亲的嘱托,将这幅神秘的画作秘不示人。岁月悠悠,转眼数十年过去,张叔诚也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学识渊博的古董行家。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开设了一家经营古董的老字号,声名远播。
然而,尽管张叔诚的古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却从未忘记那幅祖传的神秘画卷。每隔一段时日,他都会把画取出,独自欣赏。细细端详之下,他愈发认识到这幅画的不凡之处。
原来,这幅名为《雪景寒林图》的画作,出自北宋著名画家范宽之手。它采用水墨绢本,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由三屏巨幅组成,堪称国宝级别的艺术珍品。
画中所绘的是北方的山林雪景。只见群山巍峨,高耸入云;山脚下,古木参天,溪流潺潺。粗犷的线条勾勒出苍劲的枝干,皑皑白雪覆盖在峰峦之上,更添几分肃穆之感。村落若隐若现,一个小小的人影立于院门之外,俯瞰着寂静的冬日美景。
整幅画构图严谨,布局有致,笔墨厚重,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据《圣朝名画评》记载,范宽善用"抢笔"之法,以密集的点状笔触和粗犷的线条刻画山石肌理,创造出雄浑苍茫的意境。他常常独自前往山林,观察自然景致,体悟造化之奥妙,然后融入画中,创作出气吞山河的巨制。
《雪景寒林图》恰恰彰显了范宽的艺术特色与精湛技法。画中山水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将北方山川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整幅画又蕴含着道家思想,体现出一种空灵澄澈、返璞归真的意境。
张叔诚每每观赏此画,都会陷入沉思。他不禁庆幸,父亲当年慧眼识珠,才让这幅旷世奇作免于流落海外的命运。同时,他也为自己能够恪守承诺,继续守护这件国宝而感到欣慰。即便是在家道中落、生活窘迫之时,变卖古董画作的念头也从未在张叔诚心中升起。
岁月更迭线上炒股配资公司,张叔诚步入暮年。他看着手中这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回想父亲的叮嘱,心中却有了新的打算。他明白,像《雪景寒林图》这样的珍品,不应为个人所占有。只有国家的博物馆,才是文物最终的归宿。惟其如此,才能让这件稀世之宝为更多人所共享,让先贤遗泽惠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