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证券的利率是多少 晋灭吴,第一次跨江灭国战如何打?长期准备,多路并进,水陆齐发

时间:2024-08-11 02:47 点击:88 次

杠杆证券的利率是多少 晋灭吴,第一次跨江灭国战如何打?长期准备,多路并进,水陆齐发

李商隐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讲的就是晋灭吴之战,这是三国时期最后一次大战。晋国经过长期的周密准备,水陆并进杠杆证券的利率是多少,与吴国在长江中下游广大正面上进行了一场江河攻防战。这场战争也结束了三国分立九十多年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公元263年,蜀被灭国,赤壁大战后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被打破了。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形成晋、吴对峙局面。

晋吴对峙局面

西晋据有原魏、蜀之地,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府县;东吴沿江为国,仅有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综合力量对比上,西晋已占有绝对优势。

同时,晋与吴共有长江天险,双方接壤数千里。晋灭蜀后,占据了长江上游,晋武帝依照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旋又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王濬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二千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为实现水陆并进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这样,长江不但不是天堑,反而成了晋国水军进攻吴国的良好通道。致使拥有二十多万大军、占据半壁河山的东吴在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即被西晋横扫而亡。

晋灭吴之战示意图

当时的有识之士均认为统一是必然趋势,晋灭吴没有任何悬念,也不具有戏剧性。因此,这场战争并不出名。但是,作为重大历史事件,这次大战一点都不缺乏精彩,甚至开创了强大北方统一弱小南方的新模式。其军政谋划、战争准备、攻心与攻战策略、作战部署与实施等都值得研究与借鉴。

一、羊祜有精心谋划之功

三国末期,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公元262年,司马昭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 ,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司马昭像

蜀汉灭亡后,吴国唇亡齿寒,在国力对比上对晋已处于绝对劣势。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即有灭吴之志,但因长江天堑的限制,未能即时出兵,可是灭吴的准备工作却暗中在积极进行。

羊祜曾两次向晋武帝司马炎提出灭吴的建议,从地利、人和、时机等各方面来分析论述吴国必然覆灭的形势,是十分中肯的论断。

羊祜认为(一国)凡是靠险阻得以保全的,是由于敌对双方势均力敌。如果力量强弱悬殊,虽有险阻也是保不住的。他以蜀国为例。蜀国的地势不是不险要,可以说一夫荷戟,千夫莫当。但是,在蜀国灭亡时,藩篱没有起多大作用。魏军进兵之日,乘胜席卷,进至成都。等刘禅一投降,蜀军阵营就全部瓦解了。

吴国到了孙皓统治时期,政治腐败,人心背离。孙皓除暴虐已甚外,还异常昏庸。他迷信巫卜,自以为可以统一中原,多次出兵进攻晋国,劳民伤财。因此,“人事不臧,天堑就难限南北,铁索横江未为固”了。

羊祜像

羊祜指出,晋国在积极备战,待时而动,而吴国却江防废弛,麻痹无备。现在江淮的险阻,不如剑阁;孙皓的残暴,过于刘禅;吴人的困苦,甚于巴蜀;而晋国的兵力,盛于往时,应该乘这个时候平定吴国,统一海内。

羊祜还提出多路并进水陆齐发举灭吴的战略部署,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他认为,现在如果王濬、唐彬率梁、益之兵,水陆具下;祜可自率荆州之众,进逼江陵;胡奋、王戎直指夏口;王浑、司马伷所统率的徐、扬、青、衮之众,会师秣陵。

吴国以一隅之地,如要抵挡各路大军,兵分势散,防不胜防。只要一处被突破,吴国上下必然震荡,纵有智谋之士,亦不能为吴国筹划保全之策。

羊祜并不是空谈高论,而善于把他的宏大设想付诸于具体的战备与怀柔两手政策中。

他举荐王濬为益州刺史,在巴蜀训练水师,大造船舰,以备顺流东下;在荆州,还“务修德信,以怀吴人”。临死前所推荐的杜预,在后来灭吴战争中,能着眼全局,谋深虑远,运筹帷幄。

王濬像

可惜羊祜未能亲自实施自己的谋划,在出兵前一年病故了。后来,晋武帝策定的灭吴的战略方针和部署,可以说完全是羊祜遗留计划的翻版。

吴国灭亡后,群臣朝贺庆功,司马炎举杯流涕地说:“此羊太傅之功”。羊祜当是晋朝开国的功臣,也可以说三国时代末期的第一流将才。

二、采取在军事上长期准备和在政治上怀柔互相结合的两手策略

吴国的国防是依靠长江天堑和水师。吴国在孙权时代,政局安定,水师精强,凭长江天堑,坐江东,观成败。“魏国虽然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曹操下江南,兵败于赤壁。曹丕三次攻吴,都只好临江浩叹。

在当时的条件下,北方的军队要克服长江天堑,是比较困难的。这是晋国对吴国用兵的关键问题,要解决它,就必须从制作舟舰、训练水师着手。

战争结果证明:水师在灭吴战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晋武帝司马炎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充分准备的可靠基础上,这是切合晋国内外实际的。

晋武帝司马炎像

晋武帝司马炎委派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守临淄;镇东大将军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同意羊祜在荆州减少守备巡逻的部队,进行屯田,以充军食;委派王濬为益州刺史,在巴蜀七年,训练水师,大造船舰。

司马炎还运用怀柔政策,优待投降的蜀汉君臣,量材录用,“一以慰巴蜀之心,其次倾吴人之望”,派谴使者通好吴国,以消除吴人的敌意;重用和重赏吴国的降将孙秀、孙楷,以瓦解军的斗志;遣还吴国的俘虏及家属,“降者愿去皆听之”,以开广大信。

特别是羊祜在荆州,“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行军过吴境,粮食缺乏,收割了吴人的庄稼,回去之后,按照粮食所值,用绢偿还;他率部队会猎于江沔,常停止于晋地,不入吴境;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又被晋军捕获的,都还给吴人;他与陆抗比邻而处,亦持友好态度,常遣使者通信问好,互赠酒药,以昭信义。

长江三峡地理

这些怀柔政策是颇见成效的,消除了吴国军民的敌意,对孙皓也起了麻痹作用,为尔后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杜预平定荆、交两州,几乎是兵不血刃,吴人望风而降,郡县传檄而定,达到了“攻心为上”的要求。

由此可见,长期充分的军事准备和有效的攻心策略是必要的,也是灭吴战争快速胜利的重要因素。

三、吴国国君昧于大势

东吴地跨大江南北,战乱较少,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军队总人数为23万,尤以水军为强,有舟船五千余艘。

然而,孙权死后,废嫡立庶。宗室大臣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争权残杀,怨恨加深,使吴国政局动荡不安。

古战场图

东吴国君孙皓即位后,“法禁转苛,赋调益重”。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弄得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他常用各种残酷刑法来杀戮大臣,上下离心,人人自危,感到“死不保,仕者以退为幸”。又自恃水军强大,认为晋国无力对吴国用兵,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

面对晋军进攻的严重威胁,东吴方面一些大臣深感忧虑。他们认为东吴虽有长江天险,但“长江之限,不可久恃” ,特别提出依靠长江天堑是靠不住的,是“守国之末事,非智此知所先”。劝谏孙皓对内改善政治,对外加强防守。

晋灭吴战场示意图

在政治上“省息百役,罢去苛扰”,“养民丰财”,以加强内部的安定和经济实力;在军事上,为防晋军从上游顺流而下,加强建平(郡治在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防务。

公元272年(晋泰始八年),王濬在巴蜀督造战船,大量碎木顺流而下.建平太守吾彦见后,判断“晋必有攻吴之计”,将发兵顺流而下,请求增强建平守备。

公元274年(吴孙皓凤凰三年),东吴名将陆抗临死前,以老臣忧国的心情,再上书孙皓,劝他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防止晋军泛舟顺流而下。

陆抗像

他说,西陵与建平是国家的外藩,既处长江上游而又两面受敌。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舳舻千里,星奔电驰,顷刻即至。倒悬之危,不是调他部驰援可以解救的。这是国家安危的枢纽,不只是敌国侵犯边疆的小害。

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然说是容易防守,也容易丧失。如果西陵不守,不但丧失一郡之地,整个荆州就不会归吴国所有。如西陵有事,应倾全国之力以争之。

并请求下诏精简一切兵员以补充疆场常受敌攻击之处,以并力防御,庶几无患;如果不这样,局势很可忧虑。请孙皓一定要注意西方的防务。

但是,这些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吴主孙皓不修内政,暴虐如故。在军事上不重军备,放松长江防务,当然更谈不上通盘的战略考虑和进行全面的防御准备了。

吴主孙皓

加之主将陆抗死后,部众分散,又中晋离间计,撤换了名将西陵都督张政,使西线守备更加削弱。以至在晋军突然袭击之下,完全陷于被动,手忙脚乱,无法应付。

四、晋灭吳采取了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

晋武帝采用羊祜生前所建议的战略计划,策定了“多路并进、水陆齐发、突然击、一举灭吴”的战略方针,并作了如下的战略部署:

——镇东将军琅玡王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县)方向进军;

——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县)向江西(指今安微芜湖一带长江以西和以北地区)方向进军;

——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治在今河南汝南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城)方向进军;

——平安将军胡奋自荆州(州治在今河南新野)向夏口(今湖北武昌)方向进军;

——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方向进军;

——龙骧将军王濬和巴东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而下,直趋建业(今江苏南京)。

六路大军进军示意图

以上六路兵力共约二十余万人(包括水师),以贾充为大都督,冠军杨济为副都督,统率中军,南屯襄阳,统一指挥诸军,并以张华为度支尚书,量计运漕事宜。

还规定王濬的水师到建平(今四川巫山)后,受杜预指挥;到建业时,受王浑指挥,以便水、陆军协同作战。

江河防御,正面甚宽,江面辽阔,侦察搜索均受限制,敌情不明。千里江防,一点被突破,则全盘皆输。所以攻者常实施奇袭强袭,秘密企图,声东击西,以迷惑敌人,使敌判断不清进攻者的渡河点。尤其实施宽广正面多处渡河,就会使防者无法应付。

司马炎所制定的灭吴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的确是比较好的,也符合江河进攻的原则。

晋灭吴之战示意图

——吴国的兵力已居劣势,江防东西数千里,备多力分。晋军六路并进,水陆齐发,实施广正面的进攻,便于把吴国的江防截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上下兵力不能互相调动支援,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晋军王濬、杜预、王浑、王戎等任何一二处渡江成功,逐渐扩大,吴国都会处于失败。所以晋军于长江上、中、下游广正面实施进攻,战略上已必胜无疑。

——蜀汉灭亡后,吴国已失去上游形势。晋与吴国共有长江,天堑不能飞渡的难题解决了。从巴蜀、襄樊水陆齐发,顺流而下,就充分地利用了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使吴国难于应付,王濬楼船即使迟滞于中游或被击破,不能直抵石头城,杜预取荆、交二州,东吴也归失败。如王浑也渡江,则隋代韩擒虎灭陈的历史,就早早地出现了。

——多路并进,水陆齐发,声势浩大,军威逼人,从精神上大大地威慑敌人,史载“濬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威势甚盛,吴人大惧”,有利于战争的迅速解决;

——为了水陆两军作战的密切配合和防止敌人各个击破,事先规定王濬水师到建平后,归杜预指挥;到建业后,归王浑指挥。这是我国古代用兵在战略上组织协同的一个好的范例。

率领水军的王濬

司马炎对灭吴战争进行周密的作战策划和部署,以六路大军东西对进,三面齐攻,有主有从,战略上的协同和配合环环相扣,甚为默契,做到了计而后战,稳操胜券。

五、战役实施上采取奔袭作战,决不迟疑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00年)一月,杜预军向江陵推进,王浑军向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方向进军,晋灭吴战争的序幕揭开。

二月,王濬、唐彬的水师击破丹阳(今湖北秭归)的吴军盛纪部,顺流而下,破坏了东吴在长江要害位置所设置的拦江铁锁和铁锥,相继攻下西陵(今湖北宜昌东)、荆门、夷道等地,杀吴国夷道监陆晏。继续顺江前进,又击杀吴国水师都督陆景。

晋军水师顺江东下

与此同时,杜预派周旨等率奇兵八百人乘夜渡江,袭取乐乡(今湖北松滋东),俘获吴国长江中游的军事统帅孙歆,乘胜攻占江陵,胡奋军也攻克江安(今湖北公安)。

于是,晋军所到之处,吴军大都不战而降。风声所播,沅水、湘水以南、交广州郡相继请降,由杜预进行绥抚工作。

至此,晋军以荆州已定,调整部署。

——命王濬、唐彬与胡奋、王戎共同平定夏口,并顺流东下,直捣秣陵;

——命杜预安定零陵、桂阳两郡,绥抚衡阳郡,传檄平定荆州南部,并分兵以增强王濬、唐彬两部;

——令太尉贾充移驻项城。

王戎派遣参军罗尚、刘乔率兵配合王濬围攻武昌。吴国江夏太守刘朗和武昌守将虞昺相继投降。

王濬突破拦江铁锁

长江上游的战斗胜利结束后,杜预召集各军会议,商讨下一步行动的决策。有人主张暂时停止进军,认为:百年之寇不是一朝能平定的。现值春水上涨,难于久驻,应待来年冬天,再大举出师。

杜预主张应乘胜进军。他认为:过去乐毅借济西一战胜利的声威兼并了强齐。现在我军兵威已振,势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杜预遂即定下决心,向各将帅指示方略,并写信给王濬,要他挥军直趋建业。

当长江上游的战争发展极为顺利、势如破竹之际,杜预统筹全局,计深虑远,对王濬的水师,不妄加制约,勉励他率水师扬帆东下,径取建业,并批驳“宜候来冬更为大举”的议论,指示各路大军,直捣建业。

杜预像

这都展现身负长江上游的指挥重任的杜预能着眼全局,机断行事。而王濬能乘胜长驱,突击敌人的心脏,致敌人于死命,亦是符合兵贵神速的原则的。

同年二月,孙皓探知王浑率军南下,命丞相张悌指挥丹阳太守沈莹等率军三万渡江迎战。军至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附近)时,沈莹向张悌提出先与晋军水师决战的建议:

晋国在巴蜀训练水师已久,我上游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幼小当任,恐不能抵御。晋国的水师必定会到达此地,应积蓄众力,以待晋军前来与它决一死战。如果幸而获胜,江西自然靖平。现在渡江与晋国大军会战,如果不幸失败,则大事去矣。

东下的晋军水军

张悌不同意沈莹的建议。他认为:吴国将要灭亡,明智和愚昧的人都早已知晓,不是现在才清楚。我担心晋国水师到达此地时,我军众心惊骇,不可复整,趁现在渡江去,还可以与敌决战,如果失败,同死社稷,亦无遗恨。

如能战胜,北面的敌人退走,我军兵威大振,就好乘胜西上,迎战晋国的水师于中途,不担心不能击破敌军。如果按照你的计划,恐怕士众散尽,坐待敌人到来,君臣都只好缩手投降,无一人死难,岂不羞辱。

吴张悌率军北渡与晋王浑部决战示意图

三月,张悌等率吴军渡江与晋军王浑部战于版桥,遭到夹击。吴军大败,张悌、沈莹等均战死。吴国上下大为震动,已呈土崩瓦解之势。此时,王浑、司马伷部逼近长江北岸。王浑的部属扬州别驾何恽建议“速引兵渡江,直指建业”,他认为:

张悌所率全吴精锐被歼灭于此,吴国朝野莫不震慑。王濬既已攻破武昌,乘胜东下,所向辄克。吴国已呈土崩之势,应速引兵渡江,直指建业,我大军猝至,夺去敌军胆气,可不战而俘虏敌人。

但王浑谨奉诏命行事,终究没有采纳何恽的建议,按兵不动。

早先诏书规定:王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建业,受王浑节度。但王濬的水师到达西陵时,杜预对他的行动不妄加制约,并写信鼓励他迳取建业,所以王濬攻克武昌后,就率水师顺流东下,直迫建业。

古代攻城作战

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抵抗,但军心涣散,未战而降。孙皓又凑集二万人命陶濬率领抵抗,但出发前,官兵全部逃散。

这时,王浑、王濬、司马伷各部都到达建业附近,王濬的水师越过三山(在今南京西南五十里)时,王浑派遣使者邀王濬过江议论军事,王濬扬帆直指建业,并派人回报说:江风正利,不便停泊。

当天,王濬率领“戎卒八万、方舟百里”,从巴蜀启航算起,只用40多天就冲入建业,孙皓只好亲到王濬军门请降。九十多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宣告结束,三国归于统一。“从今四海为一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吴帝孙皓投降

晋灭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跨江灭国战争,为后世广为借鉴。晋军水陆并进、多路齐下的作战方式,被后世历代北方政权南征所因袭。之后的北方统一南方的战争,隋灭陈、北宋灭南唐、元灭南宋等,多采取基本类似的战略路线。

甚至是抗日战争时期,日酋石原莞尔也想模仿。由满蒙而华北,并进入陕甘。待北方稳定之后,进军云贵川,占据长江上游,挟居高临下之势,为顺江而下创造机会。等到这一步完成,中国的土地将只剩下长江中下游和两广,之前具备的战略纵深优势也不复存在。幸赖中华民族大觉醒,抗战起,抗日军兴,中华儿女奋勇抗战,使敌酋的诡计未能得逞。

由此可见晋灭吴这一战在历史上的影响有多大啊!杠杆证券的利率是多少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股票期货配资_配资代理期货_期货策略平台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